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

油污分解細菌之研究

研究生哥倫布獎/郭玉梅

一、前言

  細菌在生態系中所擔任極為重要的分解者角色。缺少了分解者,生態系的大循環將無法正常運作,造成有機物之累積;再者,細菌具有相當多的代謝功能,能利用不同碳源作為其碳源及能源,因此常被用作生物復育的工具,解決環境污染問題。能分解原油或煉油產物的菌株稱為油污分解菌(簡稱油污菌)。面對海洋油污染問題,利用油污菌處理油污是可行方法之一。本研究調查高雄海域油污菌數量分佈情形,並篩選可培養及未經培養的油污分解菌,以16S rDNA序列為分

類依據,將油污菌加以分類,瞭解高雄海域的油污菌類別,以及可培養與不可培養菌之差異性,並提供作為未來研發本土性生物製劑的菌種來源。

  利用含重原油、輕原油及船用油為唯一碳源的油污分解菌培養液,以多管油脂生長法(oil MPN)估算各測站之油污分解細菌數目,進而推算出各測站油污菌佔總生菌數之比例。並收集可利用此三種油料的海洋油污菌,再將菌液稀釋塗抹於固態培養基上,純培養後再接回新鮮oil-BBH broth,呈現混濁的表示該菌株可單獨於oil-BBH生長,此為可培養之油污菌株。另一方面,集菌之油污培養液可能有些中油污菌無法生長於固態培養基上,稱為不可培養之油污菌株,將集菌培養之菌液離心後收集菌體,此混合菌體為未經培養基培養之菌株細胞體,其中包含可培養與不可培養油污菌以及共同生長的非油污菌。

可培養菌之DNA及未經培養菌混合菌體之DNA,以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)技術放大16S rDNA片段。後以DNA自動定序儀分析其16S rDNA序列,以此作為鑑種及演化分類的依據。

  油污菌比例分佈情形為離岸站點較沿岸站點為高。目前共篩選得38株可培養油污菌,其中18 株的部份16S rDNA500個鹼基已被定出經基因庫序列比對結果,除了其中一株與Alcanovorax borkumensis100% 相同外,其他17株與其最相似菌種的相似度約8095%,顯示可能為新的菌種。這些最相似菌除A. borkumensis外,還有Pseudomonas mendocinaPseudomonas aeruginosaMarinobacter hydrocarbonoclasticusMarinobacter sp. CAB等,其中有些為能分解碳氫化合物的海洋細菌,而A. borkumensis更能產生界面活性劑,此與所篩選的菌株生長於oil-BBH中呈乳化現象相符合。因此,由最相似菌種的鑑定可推測所篩選菌株的可能特性。未來將持續定序可培養菌與未經培養菌之16S rDNA序列,並鑑種歸類以及探討其演化分類之關係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